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时间:2024-08-19 10:42:11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的气候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的气候》一课,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的解析:《中国的气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当中的一个章节,分三大块:第一部分:南北气候的差异,第二部分:东西部干湿状况差异,第三部分: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从知识的衔接方面来看,前两部分是基础。而本节的内容————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气候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是难点最为集中的一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我的这节课里,主要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和领悟透学习全过程。

2、对象的分析:

作为教学的对象——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主体。虽然年龄小,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辨析能力,有热情、有丰富的思考情趣,活跃、跳跃思维是他们的体现,求知欲强、好胜心、好奇心强,有竞争意识,有时又很茫然。他们识图、用图、析图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肤浅。就本节的教学来说,他们认为抽象、难理解,故有弃学或厌学的倾向。所以教学设计就要突出一个宗旨“互动合作”——以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作为他们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将全班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学生之间可以成为手足般的竞争者、合作者。

3、教学目标的分析:

通过运用地图,从中获取重要的地理事物,并综合分析我国冬、夏季风的形成特点。

4、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分析:

采用互动合作、共同探究、提纲助学的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真正认识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增强了对气候学习的兴趣。并能够认识到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5、教学重点的分析:

读图、读课文,并根据导学提纲对季风的概念形成初步印象。

6、教学难点的分析:

由于季风的成因很抽象,加之这个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然要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能了解表层现象。故这是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原则,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降低了难度,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

7、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知识能力的局限,本节我选用的是photoshop ,flash, powerpoiet等动画制作,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体会,在有趣和活动性的气氛中解决难点问题,以达到解疑排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流程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图”的记法 识图、用图、从图中获取地理事物 动手、动脑思考。 运用“图”来解析气候特征 提出要求 互动合作、自评互评。 用书后小栏目活动做小结 引导、点拨、纠正、反馈、鼓励、表扬。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中国的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是中国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因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地理在社会中的实际价值。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采用“助学提纲导学”,旨在使同学将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事先将本节教学内容打印成学习提纲发放给学生,最终使学生达成了解知识,发现问题,掌握,实践和创新的技能,亲历交流的饱满情感体验的全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学理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实现新课程的变革。

下面我就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图“的记法

[教师活动]:这是本节十分重要的一项环节,它贯穿着本节的整体教学内容。在这些年的地理课堂教学上,我感到很多学生学地理最大的障碍是不会读图、析图。找不准位置、不认识轮廓、更记不住周围的地理事物;新的课程改革给了我很大启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助学提纲”中专门提出对本节作用的要求:读第38页2..19、2.20图,并识别这是两幅什么图?你有哪些好的办法记住这些图?

[学生活动]:大家议论、动脑、想办法。有的建议描绘图、有的仅就一点如“风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有的建议反复观察图等等。

[教师活动]:参与议论、并对学生好的建议和观点给予评价和肯定。

集思广义,活动场面热烈、气氛融洽。这样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由单纯的被迫记图,到自己动手灵活的运用图,并能从图中获取地理事物,掌握地理事物;既突破了难点,又实现了新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运用“图”来解析气候特征:

如果说前一部分内容是浮在上面的感性知识,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知其所以然”的理性知识。

[教师活动]:如果让你来描述,你准备讲述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踊跃参与,说出观点。————如

冬季风:夏季风:

源地源地

气压区气压区

风向风向

性质性质

影响影响

[教师活动]:1、将学生观点汇总并板书在黑板上。将图片展现在同学面前。

2、同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提纲看问题提示:第39页2.21图,当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仔细读阅读材料分析夏季风带来的降水类型叫什么?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并思考雨带推移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分析第一题,总结出季风气候的特点?

3、(1)认真阅读第三题并判断教师提出的灾害现象属于哪中?

(2)继续读42页2.26图说明四个气候有什么特点?请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上找到这四个地区,此外还有哪些?

(3)你来总结我国气候的特征。

[学生活动]:

讨论、准备、交流、全班集中交流,同学之间主动帮助或得到同学帮助。

[教师活动]:教师同样以不同方式参与进来,提示、点拨、引导、反馈、纠正。引导学生思维、并发现问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敢于独立回答,增强自信,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应辩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师生总结、归纳出结果。这样做,起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 ……此处隐藏3760个字……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分析得出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五)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演示。

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总结干湿地区划分情况。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了解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框架式结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学生认知强化。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学习气候的地区差异,以学生活动为主,既复习旧知又引入新内容。巩固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对降水柱状图的识读,并将二者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气候特点。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教学。首先,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纬度位置,二者一个在分析气温和降水部分市都涉及到,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较易理解;对同一纬度来说,最不同的是海陆位置,关于这一点,在前两节也分析得较充分,所以一教师提示,学生活动为主,共同归纳总结出表格。但是,对全球的降水来说有重大影响。在陆地局部和海洋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关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已经学过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

但对地形雨的成因分布不了解,所以设计动画演示山地迎风坡降雨,背风坡干燥的过程,而随着高度降温是高山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总之,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对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有很大帮助。

对于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气候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获取新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地势。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0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