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遭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人遭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
(1)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人物内心;
(4)揣摩人物语言;
(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