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6 22:48:42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堂课通过学习姐妹的教学设计,分享了教材的分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因此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并举。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上学期的教研活动,我对教案再作一次调整。教学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交流之际敬佩之人。接着由“敬佩”引出课题,引出作者对扫路人说的话“30年后,我还来看您。”练读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找出令作者钦佩的理由。学生分别从天游峰的险,游客的表现,扫路人的言语等方面进行阐述,开放个性的解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文本直接接触,较为顺畅地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扣住三次对天游峰的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具体数据、形象比喻、侧面烘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有层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写词练习,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写什么?由此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与积淀。

纵观课堂教学,感觉学生学得较为投入,课堂安排也较为充实。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2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边朗读边通过关键词语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在写法上让学生明白从远到近,有具体数据的体现,也有侧面的烘托,然后练习朗读,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通过交流和品读课文,同学们充分认识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由《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三篇课文和习作五、练习五共同组成。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继续实施了批注式的教学,近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一直鼓励孩子在书上圈圈画画,批批写写,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与评价能力,实现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除了环境的衬托,我让学生走进文本抓住人物的语言,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本课时,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写法,学习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生活背景衬托出人物的可贵品质。而在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会忽略对环境的描写,本课描写的是自然环境,作者在第一和第七自然段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天游峰的高而险的特点,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和“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何要花笔墨来写天游峰”这两个问题来思考,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自主品读这些句子,做适当的批注,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学生抓住了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最终感悟出作者描写天游峰的高而险,是为后面理解老人扫石阶的艰辛作好铺垫。同时,还用游客爬山的疲惫衬托老人的劳动的辛苦。最后进行写法总结,对学生提出要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之一,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批注”这一手段,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那学生学习一定会更主动,一定会更好地越过阅读的障碍,开创出一片阅读的新天地。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4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扫路老人“累”与“不累”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来朗读品味,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特别是“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体会天游峰的险,才能体会老人扫路的辛苦。

一、从“累”出发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进行有感情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从“不累”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 ……此处隐藏12915个字……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合作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个人吗”、“他的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则放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增长知识。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中,在讨论“老人累不累”、“环境美不美”与“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学生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4

这一次在区里上的展示的课,对 “为写而读”课题来说,我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我的课堂教学的目标直指“写作,教给学生写的方法”,要求课文要理解,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感悟文中写的方法,并得以运用。

一开始,我的教学设计目标重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仅在感悟之中渗透文中写的“巧”与“妙”,王老师听完试教后提出“要简化课堂内容,一课一得,太多重点反而显得没有重点”。我重新思考,重新整装,我把教学重点改设定为感悟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以及学习写人物的外貌。经过学校试教,学校的领导与同事都对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我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中如何吸引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描写,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搭梯的作用,真正教给学生写外貌的方法,使后来学生进行外貌练写能水到渠成。此后,我不断与王老师交流、思考、实践,连坐车都琢磨着好点子,逐渐理清思路:在课前谈话时就以有趣的人物外貌描写吸引学生的眼球,先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外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突出;课文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人物外貌的描写能体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在练笔写外貌前,先以一组夸张的人物外貌提起学生兴趣,并让他们领悟到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写作成果展示他们都能捕捉住了人物的突出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反映出了人物特点。

此次课堂教学目标虽能达到,但我觉得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一)教师临场应变能力还需多历练,如:课前谈话时学生表现出来活跃度不高,这时教师就不该继续照本宣科,应当机调整策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可惜当时的我有了发现却没有策略;板书课题时因时间过长有了冷场,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书写以避免冷场;在学生展示习作时我邀请了作文中的“主人公”上台让大家认识,忽略了这些学生有被嘲笑的可能,即使后来的我意识到赶紧对一位小男孩进行了安慰夸奖,但是内疚依然存于我心,因为这样的尴尬完全可以避免——无需请他们上台,我重重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下:课堂时间多紧张也别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还需更新。课一结束,王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要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导的痕迹过重,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这是我今后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当写下这几段文字,我发现:反思能使人进步,能让人客观认识自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前进的步伐走得更踏实。谢谢王老师的“紧箍咒”!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5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第二、七自然段以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写出了天游峰的险峻;第三和第八自然段中都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准确生动;尤其是第六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表现出老人开朗豁达的性格,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预设教学的:

一、体会体会天游峰的险(第二、第七自然段);

二、体会扫路人的乐(第六~十二);

三、体会作者的情(最后一句话)。

第二环节教学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生带着“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自主研读课文,首先对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进行细细地品读,写一写、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体会这是一位质朴、慈善的老人。然后,以“是什么让作者对老人产生了敬意?”引导孩子再对文中老人的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和感悟,交流体会,并在交流中生成话题:老人到底累不累?老人为什么不舍得走?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体会老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感受老人对天游峰对大自然的爱,进而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对老人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听了薛老师的点评我觉得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钻研教材的本领。

教师自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组织、排序和二度开发,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文中第七段以游客的表现来烘托天游峰的高和险。学生谈到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体会到了台阶多、游客上山难,其实我可以追问一句“除了体会出山的高,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因为游客的表现有三种不同情况,“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更能读出山的险,山的陡。而且我们班有位女生前年暑假到过天游峰,但我也没能用好这一资源。我想,只有课前精心预设了,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才会使得教学更流畅更得心应手。

二、上课要入情入境。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虽然性格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优秀的老师肯定能随着具体的语言环境变换角色。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只有自己深刻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文本的美,领悟到其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多读美文,锤炼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此还想对薛老师说声谢谢,因为我坚信:批评是进步的阶梯!也希望听到更多伙伴的指正,谢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